教導特殊生 提升自我決策能力(二之一)(100年2月18日)

 

  文/邱志鴻
    特殊學生有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,長期倚賴父母和教師等的外在支持。然而在提供協助的過程中,師長可能會過於保護孩子,而忽略了他們的自主權。當智能障礙學生想要和同儕到公園玩時,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在外頭被人欺負,或缺乏應變能力而發生危險,往往會給孩子限制;面對肢體障礙學生,老師可能考量他肢體和行動不便,在打掃或戶外體育活動時,讓他們在旁觀看或限制參與。

  現今特殊教育強調「融合」和「自我決策」或「自我倡導」,希望提供身心障礙者一個支持性環境,給予最小環境的限制,尊重個人權益和意願,促進他們參與社會的能力。「自我決策」或「自我倡導」也強調身心障礙者有權利自己作出人生決定,而不要過度受控於外在或他人的限制與影響。

  在特殊教育上,可以提供學生參與相關會議(例如個別化教育計畫、轉銜計畫),練習在課堂、會議或生活中表達自我的意見,並且提升自我決策和問題解決的能力,協助他們未來在求學、生活、社區和職業中爭取自我權利,達到自我實現。

  以下提供具體建議給家長參考:

  ●生活自理:父母在家庭生活中,多讓孩子表達和學習自己上廁所、洗澡、吃東西、穿衣服等需求。孩子可能一開始學得比較慢,父母需要多花些時間陪伴和支持。例如上廁所訓練,父母可以記錄孩子如廁的時間,當時間接近時,可以引導他用口頭或肢體表達上廁所的需求,然後帶孩子到廁所,並且練習自我清潔。家長可以逐漸減少支持,從肢體協助到口頭提示,慢慢增加孩子的獨立性。

  ●家事任務:做家事可以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工作態度,促進未來就業和獨立生活。父母可以將家事作任務分工,跟孩子進行溝通討論,讓他選擇掃地、洗碗或倒垃圾等工作。針對孩子自己選擇的家事,運用簡單的工作檢核表,讓孩子學習自我管理,並且適時給予增強鼓勵。

  ●社區休閒:家長陪伴孩子一起討論週休二日或寒暑假的休閒活動,根據他們的興趣(如繪畫、音樂或球類運動)作安排。儘可能安排戶外活動的機會,多帶孩子走進社區,可以培養他們適應的能力,以及增加多元刺激。家長可以讓孩子選擇想去的公園、遊樂場、圖書館或風景區,規畫使用的交通工具和行程的安排,並且在活動結束後進行記錄和回饋。

  ●生涯選擇:針對孩子的未來,無論是求學選科系或職業選擇,家長應該多傾聽孩子的想法,觀察他平時的表現,與教師進行溝通討論。父母可以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社會人士或工作職場,試探職業性向﹔尊重孩子的選擇,提供適時的協助和鼓勵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瑞園小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